在腦機接口等神經接口系統中,電極是連接電子設備和生物神經系統的核心界面傳感器,是腦機接口中“接口”的核心所在。然而,當前植入式電極均是“靜態”的,植入后只能“固定位置、局限采集”,還在免疫反應中“被動挨打”乃至傳導失效,嚴重制約了腦機接口的應用和未來發展。
9月17日,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劉志遠、韓飛團隊聯合徐天添團隊,以及東華大學嚴威團隊,歷經5年多協同攻關的研究成果在《自然》發表。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了如頭發絲般纖細、柔軟可拉伸、可自由驅動的神經纖維電極——NeuroWorm(神經蠕蟲)。該研究首次提出了腦機接口“動態電極”的新范式,打破了植入式電極的“靜態”傳統,為腦機接口電極的研究與應用開辟了新方向。
該研究中,深圳先進院劉志遠研究員、徐天添研究員、韓飛副研究員,東華大學教授嚴威是論文共同通訊作者。廈門大學助理教授謝瑞杰(原劉志遠團隊博士后),深圳先進院副研究員韓飛、研究助理余潛衡遠、李冬(徐天添團隊在讀博士生)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。深圳先進院為該研究第一單位,研究工作得到鄭海榮院士、朱美芳院士、李光林研究員的幫助與支持。
打破傳統框架,植入式腦機接口電極開啟“游走”模式
腦機接口分為非植入式、半植入式與全植入式,全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因電極直接與神經元“對話”,可實現其他方式無法企及的監測精度與更豐富的功能。然而,傳統植入式電極植入后不僅無法動態調整植入位置,也無法對周邊環境做出響應性調整。
在2020年11月一次例會上,劉志遠和課題組成員討論道:“從臨床需求來看,如果我們能開發出一種非常細、非常軟、又能運動的多通道纖維電極,或許能解決當前電極領域的不足。”
但想要得到這種電極并非易事,不僅要克服多個技術難點,還需要不同領域的工程技術人才。那時,徐天添團隊長期專注于磁驅動微型機器人研究,在磁性材料制備及微納機器人精確操控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。對于傳統柔性電極的“靜態”特性以及其所導致的問題,劉志遠在和徐天添探討之后,兩個課題組一拍即合,決定共同探索如何在柔性電極中引入微小磁性組件,并利用外部磁場實現電極植入后仍具備可調節、可運動的“動態”特性。
在該研究中,研究團隊首先要解決的難題,便是如何在一根直徑約為200微米的纖維上,布局數十個獨立的電極通道,這相當于在一根頭發絲上拆分雕刻出數十根長度一致、彼此不能交叉的細線,還要保證這根纖維足夠柔軟且可拉伸。
團隊成員謝瑞杰此前制備出了厚度僅為數百納米厚的超薄薄膜電極,在此基礎上,他想到如果將薄膜“卷起來”,就能變成微米尺度的纖維。通過超薄柔性薄膜的制備、導電圖案設計、軟硬接口設計和制造等多個精細步驟,經過五年攻關,研究團隊在鄭海榮院士、李光林研究員的幫助下,終于制備出擁有沿著纖維長度方向獨立分布的多達60個通道的、直徑僅有196微米的柔軟可拉伸纖維電極。
為了讓制備的電極“動起來”,團隊在電極的一端增加了微小的磁頭,通過結合高精度磁控系統和即時影像追蹤技術,使電極能夠在體內自主調控前進方向,并能穩定記錄高質量的生物電信號。這樣的“動態電極”可以在兔子顱內“游走”,根據需要主動更換監測目標,研究團隊給它命名為NeuroWorm——神經蠕蟲。
不僅在大腦里“游走”,也在外周肌肉上“動起來”
NeuroWorm的誕生不僅為腦機接口開辟了新路徑,它的應用還遠不止于大腦。研究團隊還首次實現了電極在肌肉內的長期植入與穩定工作。
與大腦相比,外周肌肉在運動過程中會產生更大幅度的形變和拉伸,對電極的柔軟性、耐久性和信號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NeuroWorm憑借其微型化、可拉伸的結構優勢,在肌肉內依然能緊密貼合組織,并保持高質量信號采集,為外骨骼控制、康復輔助以及日常環境中的人機協同提供了新可能。
團隊利用微創植入技術,成功實現了NeuroWorm電極在大鼠腿部肌肉內穩定工作超過43周。值得關注的是,電極植入13個月后,其周圍形成的纖維包裹層厚度平均不足23微米,周圍組織的細胞凋亡率與正常組織相當,展現了優異的長期生物相容性。相比之下,傳統不銹鋼絲電極在相同條件下包裹層厚度超過451微米,伴隨顯著的細胞凋亡反應。
與此同時,在外部磁場的操控下,NeuroWorm可在肌肉上表面實現游走,可在植入后的一周內每天變換位置進行監測。
“研究過程中,我們不僅要確保電極信號傳輸的穩定性、防水性,還要確保精準控制電極在實驗動物體內運動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,我們的大部分工作是不斷地改進、調整、動物實驗測試,最終得到符合要求的電極。”韓飛回憶。
“這一成果標志著生物電子學領域的重要突破,使傳統的被動固定式植入電極首次邁向可主動控制、智能響應、與生物組織協同運動的全新階段,為神經系統功能的長期動態監測提供了全新的技術路徑。”徐天添表示。
多學科協同助推腦機接口發展
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能、神經生物學、生物傳感器與柔性電子等技術不斷突破,腦機接口技術已不再依賴單一學科的驅動,更需要AI、材料科學、電子工程、神經科學等多學科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合作。
正是在這一背景下,深圳先進院通過整合院內多科學的力量,實現了“動態電極”的新范式突破,同時布局推進柔性生物界面電極的產業化發展。
此前,劉志遠團隊基于柔軟可拉伸導電材料的技術積累,率先實現了柔軟可拉伸電極陣列的工程化量產,并通過了相關的二類醫療器械注檢,應用在體表高密度肌電監測與刺激等場景中,嘗試取代傳統的硬質不可拉伸電極陣列,并已實現對包括歐洲客戶在內的電生理公司供貨。
“盡管我們取得了一些應用突破,又新提出了‘神經蠕蟲’的理念,但電極植入后仍面臨免疫排異和長期穩定工作等挑戰。如何實現電極與人體組織的更好融合,提高信號讀取的精準度和穩定性,是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。”劉志遠表示,未來植入式電極還需在驅動方式、速度控制、材料優化、功能集成、長期相容性等方面開展研究,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。
徐天添介紹,研究團隊首次將磁控驅動技術運用在植入式電極中,也為磁控微納機器人領域帶來寶貴的經驗和數據,有望應用于早期的植入式醫療設備中,為動態監測生理信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。
據了解,該研究有望為纖維器件的制備提供新思路,也為腦科學研究、神經調控、腦機接口、人機協同等領域提供新的工具。未來,研究團隊還將繼續在動態柔性電極和“活性”主動響應型柔性電極領域進行深入研究,推動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進程。

論文上線截圖,論文鏈接: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86-025-09344-w

“NeuroWorm”的設計、制造策略和演示

磁場控制下“NeuroWorm”對腦部與骨骼肌的動態監測

NeuroWorm肌肉束內長期植入生物相容性驗證

率先取得醫療器械注檢認證的柔性可拉伸電子皮膚

圖說:放大鏡視野下的60通道神經纖維電極

圖說: 共同通訊作者劉志遠(右一)、徐天添(左一)、韓飛(右二),共同第一作者謝瑞杰(左三)、韓飛、余潛衡遠(右三)、李冬(左二)
附件下載:

